岁月如斯,难忘的日子总是短暂。很幸运,在这次“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中,我们青岛农业大学动漫与传媒学院支教队能够来到一处极富文化底蕴的城镇——济宁泗水进行支教考察。这是一次难忘的经历,更是一场成长的较量;回顾这八天的支教过往,我们有太多的收获,也有太多的感动。白驹过隙,我们愿将自己希望的种子播撒在这里,让他们慢慢发芽、慢慢开花,为乡村的教育事业贡献出自己的一丝微薄之力。
刚来报到的第一天,我们就受到当地领导的热情帮助与悉心照顾,为我们安排食宿,并且进行了亲切交谈,让我们进一步认识到了肩上的教育重担。同时我们也暗下决心:一定要深入乡村调研,将教育工作落到实处。
支教期间,我方团队积极招收当地学生进行切合实际的实践性教学,落实到乡村发展中去,以特色儒孝文化为主要课程内容,帮助孩子们初步感知儒孝传统,树立家乡文化自信,建立儒孝家庭观等;并开设多种形式的趣味知识课堂,如:小小宣传员、怪味科学家、色彩设计师、地理大发现等等,旨在引导学生在体验摄像采访、科学实验、设计绘图、染料扎染等趣味实践中,打开孩子们的认知视野,提高他们的鉴赏能力,进一步培养学习兴趣,获得更为深刻的自我学习能力。同时,我方志愿团队在教学过程中,致力于打破传统的教学束缚,实行思政开放的教学模式,真正的让每个孩子成为课堂的主人,逐渐寻找自身的发展目标,令孩子们受益匪浅。
与此同时,在实践活动中,我们感受到了乡村的美好、并有幸认识了全国先进模范李保玉书记,让我们了解了更广阔的知识领域,提升了我们的个人修养,丰富了支教队的实践内容,为我们本次活动的开展提供了强有力的实践保障。与领导的深度谈话更是让我们重新制定了新的教育风标,在理论与实践中,深受启发。
本次支教过程中让我们对乡村教育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不仅要传递外界知识,更要由内及外的根据不同村镇面临的不同问题,进行分类式规划。那本地的乡村教育到底缺的是什么呢?
我们认为首先就是缺信息,解决当地的文化不自信。由于乡镇学校比较偏远,交通不便,与外界接触不多,许多孩子都没去过济宁市里,即使课堂上讲授了各种地区的新鲜信息,但他们从始至终都没有真正了解过济宁的经济文化特色。即使近两年“建设美丽乡村”政策在不断推进,但当地思想文化建设始终跟不上经济的高速发展,令乡村教育成为当地的一大短板。
其次,就是缺老师,解决当地村民的思想教育问题。承上所言,当电视、广播、报纸等在乡村还不十分普遍的情况下,老师是孩子们了解重要信息的一扇窗户。老师的最本职工作就是教人育人,偶尔也需要扮演家长的角色,进行谈心交流。因此,老师的重要性可想而知。尤其是师资不足、付出和回报往往不能成正比等情况下,能否保持教育的积极性、准确认知到每个孩子的思想教育情况,便是老师们面对的一大世纪难题。也许我们在支教期间是斗志昂扬的,但这毕竟是短短的一周,要我们待一年、甚至半年,结果也不得而知。在此,向长期坚持在偏远地区教书育人的老师们致敬!作为支教队成员,我们需要思考的问题、需要总结的经验还很多,我们期待在未来的日子里,能够争取到更多的机会下到基层搞教研,为乡村精神文化建设送来更多、更新的教育观念,促进乡村教育和谐、快速的发展。
天下华筵终散场。此次支教活动,令我们印象深刻,也是我们人生中最难忘的一次旅程,淳朴的学生,敬业的老师,殷切的家长,渴望的眼神,整洁的作业,让我们一次又一次的感受到:能够留下来就是一种幸运,一种奉献!感谢青岛农业大学的支持与当地政府的鼓励,更感激积极参与支教活动的孩子们。